图片展示
搜索

第七届爱·阅读征文比赛***投稿作品 第二期

作者:丹阳市图书馆 浏览: 发表时间:2021-12-14 10:31:07

丹剧之美

裴扬

一座城市的美丽来源于多个维度,可以是自然景观的雄伟壮丽,或者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又或许是艺术文化之源远流长。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组织实施《中国戏曲剧种全集》丛书的编写,总计350分册,江苏有十个剧种入选,丹剧就是其中之一。与同样入选丛书的昆曲、扬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相比,无论在剧团规模和影响力上,丹剧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但就是这样一个从县级市中孕育出的戏剧种子在中华梨园中绽放出一朵美丽的小花。当舞台的灯光亮起,演员举手投足散发出戏曲的魅力,好似穿越百年的美景;当锣鼓齐鸣时,人们又仿佛听到这座城市独有的强音。可以说丹剧是丹阳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植根于丹阳人心中的艺术之魂。多么幸运,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拥有特色地方戏剧的城市里。

丹剧之美,美在底蕴。从前常听老人们说:“丹阳有三宝,封缸酒、大麦粥、还有一个啷当调。”丹剧能在众多的地方戏曲中突围而出,在艺术的大家庭中占据一席之地和啷当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丹阳文史资料》中有相关记载,“啷当”源于清嘉庆年间的“瞽词”。从清代的著述看,瞽词即盲人说唱。它的表现形式与明清以来流行的盲词、弹词并无多大区别。追根寻源,是由宋代的“词话”演变而来。啷当调流行于清光绪年间。那时丹阳便兴起了“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走红,靠的是人才和精品。民国以前唱红的艺人就有十多位。啷当调的鼎盛时期,是在啷当总传习所开创前后。由于艺人众多,后来甚至出现了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有时又铿锵豪放,粗犷有力。这都为后来的丹剧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和戏剧文学。 

丹剧之美,美在艺术。老一辈的人时常对丹阳黄酒节念念不忘,这个创办于1991年的节日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围绕“黄酒”这一当时在全国起步都算比较早的经贸活动,每一届都举办隆重的文艺汇演,邀请了国内众多一线***演员歌手到场演出。如此高规格的综艺晚会上,万众瞩目的除了“丹阳黄酒”这一品牌之外,丹剧的演出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丹剧的艺术价值得益于剧团演员和编创人员认真刻苦以及对艺术的高要求。早在丹剧创设之初,剧团的年轻演员们就被送往南京等地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为后来丹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早在1960年,他们就参加江苏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传统啷当剧目《砻糠记》获好评。后来在1989年,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将《砻糠记》选段《送别》制作成专题短片,被收入到《江苏地方剧种戏曲集锦》中。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丹剧在各类戏曲赛事中都有收获,《大哥,你好》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称婆婆》在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决赛场获金奖,后来该剧目被***文化部选调为***节目,在那一年的庆祝十六大召开献演活动中展示了丹阳风采。

丹剧之美,美在当下。在电影电视及移动互联短视频流行的今天,丹剧也并没有打算推出历史舞台的意思。相反“移动舞台车”的出现让丹剧成为了丹阳街头***亮丽的风景线,与商业区散发出的时尚亮丽交相辉映。根据丹剧团演员的回忆,在“移动舞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如果想在剧场之外演出,他们只能用水泥板搭建舞台,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情,这样不但增加了负担而且十分不便利。2004年和2018年,江苏省政府分别向丹剧团赠送了方便快捷的“移动舞台”,卡车两侧的车厢打开后就是一个临时的舞台,十分灵活。体现了科技的进步,也是传统曲艺和现代科技的一种结合体。丹剧团不但送戏下乡,而且丹阳城区的繁华广场和商圈也是他们展示传统戏曲的舞台。练湖新城和吾悦广场外围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观众中除了热爱丹剧的中老年人,也不乏很多年轻的面孔甚至是孩子,他们都对丹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下的丹剧人正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拓展思路,努力将戏曲的魅力传递给每一个丹阳人。

丹剧之美,美在未来。2021年5月,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响起了丹剧的曲调,一群来自小学的孩子们正在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祝福。这是荆林学校为新区教育集团党建庆祝活动精心准备的丹剧《绣红旗》,引来了舞台下家长们的阵阵掌声。丹剧的美丽在于后继有人,除了荆林学校,丹阳市多所学校都开展了“戏剧兴趣社团”,旨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戏剧,以及为丹剧团选拔青少年戏曲人才。从历史到辉煌,从当下到未来,不难看出丹剧是这个城市的缩影。通过地方曲艺和剧团的发展可以将文化与发展联系到一起。尽管丹阳是一个县级市,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历无数荣耀与辉煌,然而当下仍同样面临挑战。我相信城市的未来必将是美好,因为善良勤劳的丹阳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就像作家史铁生在书中写的那样,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不可须臾或缺。


联系电话:0511-86539029

地址:丹阳市西环路21号

版权所有:丹阳市图书馆    苏ICP备13053140号    技术支持:友程信息

 

客服中心
总部电话
0511-86539029
传真电话
0511-86541129
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